“臨大利而不易其義,可謂廉矣”,出自《呂氏春秋·忠廉》,意指面對巨大的物質利益誘惑卻始終不改變準則,才可以稱得上廉潔。對待錢財誘惑的態(tài)度可以洞見一個人的品行修養(yǎng),臨財毋茍得,臨利不妄取,這既是廉與貪的區(qū)別,也是得與失的智慧。
“廉”的基本要求是不取不義之財,不貪不義之利。古人曾從不同的側面來論述廉的價值和貪的危害?!敦懹^政要》有言:“若受人財賄,不過數(shù)萬。一朝彰露,祿秩削奪,此豈是解愛財物?規(guī)小得而大失者也。”故貪婪徇私,貪得小利終失大利;清正廉潔,不貪小利終贏大利。明代理學家薛瑄認為清廉自守有三種境界:見理明而不妄取者,上也;尚名節(jié)而不茍取者,其次也;畏法律、保祿位而不敢取者,為下也。面對種種誘惑時,是毅然決然地將其拒之門外,還是被欲望牽引而行為失范,是檢驗廉潔“成色”的關鍵。
“廉者常樂無求,貪者常憂不足。”面對形形色色的“圍獵陷阱”,有人以“若徇私貪濁,非止壞公法,損百姓,縱事未發(fā)聞,中心豈不常懼?”時刻提醒自己;有人以“居官自常俸之外,尚有應得者耶”拒絕他人賄賂;有人以“勿從目前之欲,而貽來日之病”勸告子孫管住貪欲。從嚴于律己到管好身邊人,守得住清貧、擋得住誘惑、經得起考驗,方能顯現(xiàn)清廉的可貴之處。
“心不動于微利之誘,目不眩于五色之惑”,保持對腐蝕“圍獵”的警覺,才能做到以強大的自制力筑牢思想防線。從包拯“清心為治本,直道是身謀”,到朱熹“世路無如貪欲險,幾人到此誤平生”,再到于謙“清風兩袖朝天去,免得閭閻話短長”,古人用自身言行告誡世人:無論面對什么樣的誘惑,都要穩(wěn)得住心神、管得住行為、守得住清廉??v觀當前違紀違法黨員領導干部,幾乎都有一個共性,就是喪失了是非面前的辨別能力、誘惑面前的自控能力、警示面前的醒悟能力,未能做到知止善止。這也警示我們,要做到清正廉潔,既要清醒堅定,又要行動有力;既要“識得破”,又要“忍得過”。
常修為政之德,常思貪欲之害,常懷律己之心。清正廉潔是黨員干部必備的品德,是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基本要求。面對誘惑,關鍵是要穩(wěn)住心神、管住欲望,這就要求黨員干部必須自覺加強黨性鍛煉,把握好人生的方向,守住人生的底線,自覺做到不義之財不貪、不法之事不干、不正之風不染。(王奇)
內容來源:中央紀委國家監(jiān)委網站